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旅游美食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于都烧卷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变迁

    信息发布者:ZYF15779025501
    2017-12-01 20:40:02    来源:于都县贡江镇农村信息网 (门户网)   转载


    一包半斤15元包邮

    烧卷子源于畲族,是一种独特的食品。公元746年,畲族蓝姓祖先彩和任唐朝谏议大夫时,带入宫中,深受杨贵妃青睐,从此列为贡品,流传至今。独特的传统工艺与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相结合而精心制作出的烧卷子,具有健齿固肾之功效,是休闲旅游,佐酒品茗,宴宾待客之开胃佳品。

    于都烧卷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变迁

    今天我们老农的故事伙伴们为了寻找这千年美食,我们准备去县里唯一的畲族村看看,用导航我们并没有搜到畲族村,来到镇上便问路人去往畲族村怎么走,但问了好几个人都不清楚,最后一位老奶奶告诉了我们。在这位老奶奶的指引下,我们找到了畲族村。但此刻内心却没有任何的兴奋感,反而感觉到一丝悲凉。眼前的景象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模样,前面的寨门应该就是畲族村的标志,但上面却已是空空如也。

    于都烧卷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变迁

    驱车继续前行,我们看到了村委会,幸好上面还写着畲族村村委会。在村委会我们找到了村书记,向他表明我们的来意,并询问当地做烧卷子比较有名气的人。书记的回答很出乎我们的意料,烧卷子是畲族人过年才会做的,现在已经基本没有人纯手工做烧卷子卖了,外面卖的烧卷子都是用机器做的。书记想了许久,想起了还有一位老奶奶会每天挑着烧卷子到集市上卖。

    于都烧卷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变迁

    于都烧卷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变迁

    根据蓝书记的指引,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,走了十几分钟,终于看到了蓝书记描述的那所房子。这是一栋很旧的土砖房,看得出来已经有些年代了。见到老奶奶,我们表明了身份,老奶奶看到我们很高兴,拿出了烧卷子接待我们。烧卷子很香很脆,老奶奶看到我们吃的很投入,也打开了话匣子。

    奶奶告诉我们,她姓蓝,今年62岁,做烧卷子已经有40多年了。烧卷子是畲族人过年时候做的年货,以前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做烧卷子,并用来接待客人。

    于都烧卷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变迁

    烧卷子原料

    28年前,她丈夫因为从房子上摔下来,摔断了腿。为了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,她一边种田一边做烧卷子卖。因为烧卷子需要将腌菜、辣椒剁碎她丈夫因为从房子上摔下来,摔断了腿。为了承担起,和面,蒸熟,放凉,切片,油炸,做出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,一天也就只能做二三十斤。因为离集市很远,走路需要一个小时,但因为做的好吃,挑到集市上不到2个小时便卖完了。现在有班车进村了,也因为自己年龄大了,便每隔一天坐班车挑到集市上去卖。

    于都烧卷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变迁

    以前村里有好几个人会做烧卷子卖,但后来很多人都搬到外面去住了,留在村里住的人已经不多了。做烧卷子的人也越来越少了,后来听说有个小伙子在县里搞了个加工厂,专门做烧卷子,但那些是用机器做出来的,没有她用手工做出来的味道。现在村里很多的风俗习惯也已经没有了:那些土木屋也基本上没有了,现在都是红砖房了;以前过年节时都会穿畲族的民族服装,现在也没有人穿了。

    于都烧卷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变迁

    以前过年每家都要做烧卷子,现在也只有几个像她这样年纪的老奶奶在做,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会做烧卷子。做烧卷子挑到集市上去卖的就只有她一个人了。儿子曾经劝过她,年龄大了,不要这么辛苦,但蓝奶奶觉得自己几十年了,说不做就不做还真放不下,还有很多人等着她的烧卷子吃,她会一直做下去,除非哪天做不动了。

    我被蓝奶奶的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,虽然她自己并不知道这是在传承传统手艺。因为天色已晚,我们告别了蓝奶奶,离别时我告诉蓝奶奶:我们非常支持她继续做烧卷子卖,但要注意自己的身体,同时希望她能找到一位继承人,继续把这种手艺传下去。

    于都烧卷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变迁

    在回来的路上,我陷入了沉思:现在的畲族已经不是我想象中的传统的畲族,很多畲族的文化已经逐步在褪去,畲族文化正在被汉化。真希望蓝奶奶能找到一位接班人,继续传承这祖传的千年手艺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村民评论
    ZYF157790255012017-12-01

    于都县贡江镇农村信息网 (门户网)

    回复
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