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村落街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于都老表,去赶圩咯!这种热闹的场面好亲切……

    信息发布者:ZYF15779025501
    2018-11-30 17:48:28    来源:于都县贡江镇信息网   转载

    @于都老表,去赶圩咯!这种热闹的场面好亲切……

    太阳当空照,花儿对我笑,我有一只小毛驴,我从来也不骑,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,老表,走去赶圩喽......

    于都

    有一个地方叫潭头

    在潭头

    有一种文化叫“赶圩”


    -于都·潭头赶圩记-

    2018年农历十月二十一

    有人说了解一座城,就应该去到最市井的地方,看看这座城,褪去繁华的浮躁后,展现生活原本的模样,并读懂它的味道。
    小编觉得,小时候很喜欢的赶圩就是其中之一,决定了,那就去赶圩吧。


    壹|赶圩的由来


    赶圩是农耕时期的产物,有着深厚的地方特色,也成为当地村民经济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    在以前,因为村落面积宽、村民居住分散、交通不便,离县城又远,人们出一次门,所需花费的时间、精力、财力超过了收入。
    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,让村民能一次性、大批量购置各种所需的物品或者销售自家农产品,各个农村地区便出现了集市。


    平时要忙田地里的农活,不可能天天都去,所以每个地方独有约定成俗的赶圩时间。
    赶圩,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种远去的回忆,而在于都,各个乡镇还保留着这一传统。每个地方赶圩的日子不一样,大概分为这几种:一、四、七;二、五、八;三、六、九;单双日。
    赶圩是物资的交易,也带来了信息和观念的交流,促成文明现象。


     “一四七”的潭头圩 

    昨天晚上查了下逢圩的乡镇,发现潭头正好,那就选它了。


    8:40左右,人头攒动的潭头圩,真的好热闹!各种吆喝声、交谈声、谈价还价声...夹杂着独有的乡音,让人一秒仿佛回到了小时候。




    在这里,小编有一件不得不吐槽的一件囧事,我们一伙人特意起了个大早,7:40左右到达潭头圩的,在路口一看没什么人,摆摊的也没摆出来。唯一的男同事很自信的质疑我,今天这里肯定不逢圩,肯定逢梓山圩。


    车没停就直接向着梓山圩出发,到了之后发现也没人,找人一问,今天确实是潭头逢圩。大概来太早了,后面发现9点左右是高峰期!



    圩上很多村民自家种的蔬菜卖,这才是绿色食品,之前就有很多人即使住在城里,也会在逢圩的时候渠道附近的圩市买这种蔬菜。



    大部分用的是杆秤,虽然不是电子秤,但也不会缺斤少两,称把扬的老高喽!零头也不在乎,直接抹去。



    毛茸茸、黄黄的小鸭仔好可爱,记忆中,母亲也经常从圩上买小鸡仔、小鸭仔回来,精心饲养之后,逢年过节就不用出钱买了。旁边的是鹅,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出来了~



    精心挑选中~~

    走在熙熙攘攘的圩道上,可以看到许多在现代生活中渐渐消失的物品,各式各样的手工制品和农制品在这里都可以找到。



    哎呀,这不是那个养鸡鸭用的么。



    从小坐到大的竹椅,里面隐藏着许多乐趣。那把大扫帚,用它扫地速度肯定快。



    “采蘑菇的小姑娘,背着一个大竹篓...”看到这个就不由自主的哼起了这首歌。



    这大砧板大概不是平常人家能常用的到的。



    除了用的,吃的也是应有尽有。盘古山的番薯干,真的好吃!!



    大姐,带点黄元米果回家吃喽,自家做的,保管好吃。



    还有香香脆脆酥酥的烧卷子、岭背的柿子、柿饼...不行,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手。。



    10元7斤的南丰密橘?!酸酸甜甜的,这不能忍,老板,给我来7斤。



    据说只有于都人才吃的棕包,9元/斤,应该算便宜吧。记得过年的时候可是卖出30、40块钱/斤的“天价”,还有点供不应求。



    奶奶,你的手提包时尚时尚最时尚~



    逛完之后,满载而归,高高兴兴回家去喽!大概家里还有盼着回家的孙子孙女吧。


    以前赶圩都是走路去的,现在小编看到很多身体健朗的老爷爷骑着电驴,虎虎生风。还有很多选择坐班车的,只有住的近的才会走路,真是方便多了!



    附上乡镇圩日表:

    于都人,你有多久没赶圩了?
    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?
    欢迎留言~有空一起去逛圩吧

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