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6-min.png)
于都 有一个地方叫潭头 在潭头 有一种文化叫“赶圩” -于都·潭头赶圩记- 2018年农历十月二十一 壹|赶圩的由来 昨天晚上查了下逢圩的乡镇,发现潭头正好,那就选它了。 8:40左右,人头攒动的潭头圩,真的好热闹!各种吆喝声、交谈声、谈价还价声...夹杂着独有的乡音,让人一秒仿佛回到了小时候。 在这里,小编有一件不得不吐槽的一件囧事,我们一伙人特意起了个大早,7:40左右到达潭头圩的,在路口一看没什么人,摆摊的也没摆出来。唯一的男同事很自信的质疑我,今天这里肯定不逢圩,肯定逢梓山圩。 车没停就直接向着梓山圩出发,到了之后发现也没人,找人一问,今天确实是潭头逢圩。大概来太早了,后面发现9点左右是高峰期! 圩上很多村民自家种的蔬菜卖,这才是绿色食品,之前就有很多人即使住在城里,也会在逢圩的时候渠道附近的圩市买这种蔬菜。 大部分用的是杆秤,虽然不是电子秤,但也不会缺斤少两,称把扬的老高喽!零头也不在乎,直接抹去。 毛茸茸、黄黄的小鸭仔好可爱,记忆中,母亲也经常从圩上买小鸡仔、小鸭仔回来,精心饲养之后,逢年过节就不用出钱买了。旁边的是鹅,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出来了~ 精心挑选中~~ 走在熙熙攘攘的圩道上,可以看到许多在现代生活中渐渐消失的物品,各式各样的手工制品和农制品在这里都可以找到。 哎呀,这不是那个养鸡鸭用的么。 从小坐到大的竹椅,里面隐藏着许多乐趣。那把大扫帚,用它扫地速度肯定快。 “采蘑菇的小姑娘,背着一个大竹篓...”看到这个就不由自主的哼起了这首歌。 这大砧板大概不是平常人家能常用的到的。 除了用的,吃的也是应有尽有。盘古山的番薯干,真的好吃!! 大姐,带点黄元米果回家吃喽,自家做的,保管好吃。 还有香香脆脆酥酥的烧卷子、岭背的柿子、柿饼...不行,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手。。 10元7斤的南丰密橘?!酸酸甜甜的,这不能忍,老板,给我来7斤。 据说只有于都人才吃的棕包,9元/斤,应该算便宜吧。记得过年的时候可是卖出30、40块钱/斤的“天价”,还有点供不应求。 奶奶,你的手提包时尚时尚最时尚~ 逛完之后,满载而归,高高兴兴回家去喽!大概家里还有盼着回家的孙子孙女吧。 以前赶圩都是走路去的,现在小编看到很多身体健朗的老爷爷骑着电驴,虎虎生风。还有很多选择坐班车的,只有住的近的才会走路,真是方便多了! 附上乡镇圩日表: